【#韓國觀察自白書/育嬰假性別比例 台韓比較🇹🇼🇰🇷】
海螺,各位看過 #82年生的金智英 的辣妹們,肯定都還記得電影中,孔劉為了希望能支持妻子重返職場的心願,考慮要向公司提出育嬰假申請的情節。
由於性別刻板印象和傳統觀念的影響,男性在申請育嬰假時會遭受到的社會和家庭壓力,就如同劇中所表現的樣貌,即使自己已下定決心,現實中的各種障礙仍會成為龐大的阻力。
/
身為一個資料控,我們當然要來看看實際上的統計數字,才能佐證這個現象,圖中是2016年至2018年,韓國和台灣職場的育嬰假申請人數男女比例:
(新的一年,強迫症再升級,除了自己計算數字之外還製圖(到底奪瘋),不知道如果國師看到我們金牛辣妹如此跳脫舒適圈會不會很欣慰)
/
有鑑於性別平權運動、女性主義意識的影響,無論是韓國或台灣,男性申請育嬰假的人數與比例都逐年微幅升高。
韓國男性的育嬰假比例,在2016年為8.5%,2017大幅躍進至17.4%,除了性別意識與觀念改變的影響,依靠的當然還有國家政策的幫助,2017年時,韓國將「育有第二子的男性帶薪育嬰假」補助上限從150萬韓幣(約4.2萬台幣),提升至200萬韓幣(約5.6萬台幣),若不使用三個月的帶薪育嬰假,夫婦雙方也可申請降低每週工時至15~30HR,請假時數的工時也照樣給付。
生育率降低的情形,韓國比台灣更加嚴重(他們可是OECD中的最低第一名呢),現任總統文在寅在2020年的新年公開談話當中,提及了四個Keyword:「包容、創新、公平與和平」,包容性政策中,就包含希望調整規定,讓父母雙方能同時使用育兒假,盼的當然即是能提升國民的婚育率,並且2020/1/1起,男性帶薪育嬰假的上限再提升至250萬韓元(約7萬台幣)。
/
都看韓國的規定了,我們當然也要一起來瞧一瞧台灣,由於我本人是沒有計畫育養小孩(且我也cannot懷孕),這部分的政策實在很陌生to me,各位辣妹媽媽一定比我清楚很多:
#帶薪產假
🇰🇷韓國:13週(三個月)
🇹🇼台灣:8週(兩個月)
#帶薪育嬰假
🇰🇷韓國:最長12個月(前三個月80%薪資/最高150萬韓幣、第四個月起至結束可領50%薪資,最高120萬韓元,第二申請人若為第二次申請(好饒舌,就是生第二個小孩,而第二人通常是爸爸),則前三個月最高可領250萬韓元)
🇹🇼台灣:最長6個月(可領前六個月薪資平均之60%,第七個月起無)
/
為了提升生育率,各個國家都想盡辦法使用新政策吸引大家,方才提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更深入的(例如產檢補助等)我們就先不要再挖下去,以免又變成小論文^^。
這個週末就要選舉了,台灣的兩大總統候選人的政見當然也都包含此議題,但能夠保有台灣目前民主又自由的環境、讓性別平權意識持續提升,已經完成的改革不會再被改回去,持續進步並擁抱世界,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國家,或許才是大家願意生兒育女的最大因素。
anyway,這個禮拜六,無論如何記得一定要去投票👌,不投的人,接下來四年真的請直接閉嘴鵝。